风,发展至全盛时期。
每当想起观看潮剧《革命母亲李梨英》,就会想到一代代潮剧艺人,他们为潮剧的发展与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使潮人能在不同时期常常能唱段潮剧给党听,既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又宣传和发展了潮汕的特色文化,又传播了党的先进文化思想。作为潮剧艺人的年轻一代,要不辜负党对潮剧寄予的厚望,要发挥好青年人的聪慧优势,用朝气、用力量、用激情、用知识、用责任,使潮剧不断创新发展,一代一代永远传承下去,让党和人民随时都能听到扬名海内外的潮剧。 |
摘自《汕头日报》2011-6-21 |
|
陈喜嘉 |
小时候听戏,喜欢曲子多,唱声又高又亮的。那时候不爱张长城的戏,嫌他声音不响亮,也不听《闹开封》,又吵又闹,没几句曲子。后来听力渐强,知道听戏不只是听声线,好说白比唱段更动听之后,我竟然成了“长城老”的粉丝。
长城老有双大眼睛,戏里戏外都精神,他笑言是时时注意“张样张相”养成的。他脸型清瘦,高鼻梁、深眼窝,高颧骨,上了妆,挂上髯口,极具立体感,神似京剧老生马连良,帅呆了。
他唱念功夫到家,打个“嗯哼”官腔,也有讲究。“嗯”字平起,“哼”字先提起音调,然后在喉咙里打几个转,渐慢缓收,就像投石入水,层层余波,好听又气派。我最爱他念白中的“喷口”,如《闹开封》王佐开场白“养就胸中正气,何惧头上青天”的“天”字,《春草闯堂》李仲钦开场白“少师少保兼文华殿大学士李仲钦”的“钦”字,字头都是要“送气”辅音的“t”和“k”,长城老先将气息储备在口腔前半部分,靠唇舌控制气息,将字头有力地喷出, |
|
|
47 |
|
|
|
|
|
不但字正,穿透力极强,更加重人物庄重身分。他的唱也像他的念,行腔深沉老到,出字轻重有致。如近年的《东吴郡主》“统雄兵出西川声威浩荡”,“荡”字欲扬先抑,出字时音高似略为不足(但不会“唔食弦”),然后扳正加重,颇具气势。就像要出拳时,先收臂再借势发力,打得才够狠。 |
潮汕人对“老生声”,似乎情有独钟,尤推崇以吴林荣、陈书橱为代表的“钿声”。钿声是实声结合假声,高亢明亮,柔美飘逸。长城老的唱声,不在音色上取胜。他用实声唱念,浑厚中不失清朗,苍劲中不失醇美,富有质感。除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因“烟嗓”声线有所下降外,自1993年退休并戒烟后,声线又慢慢恢复,直至近年仍保持良好状态。即使 |
|
过了古稀之年,高音不如往昔,但唱声依然宏亮,而苍凉之气更盛。
文革前,长城老的《闹开封》、《告亲夫》、《刘明珠》等已达到较高造诣,艺术上可圈可点,但我觉得唱声略显单薄,表演成分较重。潮剧老生不同于旦角,成熟较晚,这是老生艺术的表演特质所决定的。旦角一般四十岁后开始走下坡路,而老生演员四十岁上下才是真正鼎盛期的开始。因为老生扮演的多是世故、沧桑,有官场背景的中老年人,年青人很难完全演好。不但生理声腔上做不到,人生阅历上更做不到。对此,梨园界早有共识。长城老也不例外,文革后,他才真正步入巅峰。 |
|
|
|
4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