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长城老演的《续荔镜记》、《春草闯堂》和《赵氏孤儿》,做工更为考究,表演不露痕迹。特别是《赵氏孤儿》,我认为是他整个舞台生涯中最能全面展现演技的剧目(得过奖的《陈太爷选婿》并非佳作)。“舍子”一场,长城老演的程婴,从上场的忧心如焚,到“李代桃僵”,夫妻为舍子、保子展开争执,悲痛无助;到“黄梅甘落”,与公孙杵臼为舍生、育孤的抉择慷慨陈词,演绎准确到位。仅听当年留下的出国演出实况录音,已震撼人心,催人泪下。他的招牌戏《闹开封》,这个时期也最具神彩,犹以1980年赴港实况最有戏味,今有艺声磁带存世。
长城老素有“活清官”美誉,他演的王佐、海瑞、盖纪纲神形兼备。不过最能体现塑造人物功力的,我更看好他演的官场“老好人”。如《续荔镜记》的陈伯贤,精通世故,手段老辣。未识五娘身分时,他把盏谈心,不拘俗礼,儒雅风趣。一旦得知五娘与陈三私奔,有辱声名前程,他即刻翻脸,不留情面。若非夫人点破官场世故、家长脸面干系,他可以不顾胞弟死活,明哲保身。类似的角色还有《春草闯堂》的李仲钦。演这类非忠非奸、城府极深的多面性人物,他手到擒来,心理活动细微传神。 |
潮剧以丑行较为突出,生旦薄弱,老生行也难以和京、昆等大剧种媲美。如果要和全国一流的老生打擂台,盛年时的长城老应该是唯一有望夺冠的选手。他的老生,比前辈演员的路子走得更宽。他既尊重传统,又摆脱了童伶声腔束缚,并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形成苍劲、沉稳、厚重的唱声,又不失潇洒、圆通。戏路更是宽广,他凭借戏性好、善表演的天赋,苦练老生做工戏。爱戏者都知道,潮剧是高度集合了唱做的综合艺术表演,唱工戏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主要是以做功、念白为主的做功戏。而长城老是老生行中,做功最全面的演员。
从11岁卖身唱戏至今,长城老已经唱了近七十年戏。作为最后一名活跃在舞台上的童伶出身演员,不论是盛年的繁重演出,还是暮年的频繁艺事,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堪称梨园“常青树”。
而在戏迷的心中,舞台上的张长城,就像我们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一样——雄浑、崇高,永远焕发青春! |
摘自《汕头广播电视报》2011-4-21 |
|
|
|
49 |
|
|
|
|
|
|
赵泽华 |
新戏出台,先睹为快。应老友和师兄弟之约,上周日傍晚7点15分,我速赴约,因内行人士观赏演出,是不会迟到或在演出中途进场的。到了潮剧院的慧如剧场,汽车很多,是不是该剧团的演职员都买汽车了?不然就是已经来了很多有钱的观众了?反正不管台上台下谁有车,戏有人演有人看就好,有钱的人看更好,看来潮剧还是前途无量……
《成康登基》,作曲有功。但凡一部潮剧,作曲的担子很重,首先是要完成量,一部潮剧的作曲量超过电影或电视剧的几十倍,因此在要完成量的基础上,求质就越发难了。潮剧《成康登基》是广东潮剧院作曲家王庆苏先生的新作,其主题明朗、线条清晰。戏一开始就听到的主题音乐,这个主题音乐经过变奏贯穿全剧,让观众感受到一次性美,在享受这部戏的音乐及唱腔时,不会受以往同类作品类同的干扰,真是独立享受!王庆苏先生除强调主题音乐的应用,还一贯采用在唱腔设计方面尽量接近传统,音乐设计按剧情的需要而调配。其有很多老一辈作曲家所没有的优点,他擅长器乐演奏,精通配器,在粤东地区堪称“配器王”。一般的作曲只是为主旋律而作,再由配器人员根据剧情需要加工配器,而王先生是在作主旋律之同时,就和音乐配器同步进行了,即主旋律和副旋律同时创作,故整台戏的音乐设计非常协调,该剧还培养了青年创作者蔡宏佳协助配器。从历年作曲之路来看,该剧的作曲———有功!
潮剧作曲,戏之灵魂。音乐犹如灵魂般摸不着,且因受众各异而感觉不同,只能寻觅求同存异。中国的戏剧曲体较具代表性的有两大类,即曲牌体 |
|
|
5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