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首
   
 
传播、媒体传播、亲身传播三个基本途径,其中亲身传播虽然范围小、时间少、信息源有限,但对人的影响和触动却是最直接、最强烈、最持久的。剧场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亲身传播”性;三是“注重角色创造”。人的角色实际上是多重的;人对角色的理解,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生活中,都由世界观和人生观导航。在经历了亲身传播过程后,戏剧中“角色创造”的诱惑、迷恋甚至跃跃欲试的感受、冲动,能够激励大学生亲身实验。写剧本、演角色、导剧目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胜过读100本教科书、胜过考试卷面的100分。
  ——学生登上表演舞台。登台演节目,不易;登台演戏,更不易,它会激励一辈子的人生旅程。周恩来是一位杰出的领导人,他从里到外所表现的政治能力和风度气质在世界政坛传为美谈,这和他青年时期、特别是在南开学校读书时积极投身戏剧活动的经历有关。因为,就表演本质而言,虽然角色是虚拟的,但扮演者对角色内心的体验是真实的。而就戏剧仪式来说,它当众描绘了一个需要用戏剧故事、用舞台手段、用观众注意力和想象力一起烘托的审美场面。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喜欢“玩家家”,少年喜欢“捉迷藏”,青年则喜欢“聚会”、“生日舞会”等,它们都有明显的或隐蔽的仪式因素在内。戏剧仪式的当代源头也可能与此相关。它可以既满足学生的各种欲望,又可以引导启发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可谓“事半功倍”。
  ——校园营造艺术氛围。目前,我们高校都有包括戏剧节在内的学生艺术节,物理形态的空间活力有了,但精神形态的时间强音还须进一步整合和持续。因此,必须呼吁尽快提升和强化以校园戏剧为抓手或突破口的艺术活动。要通过戏剧氛围的渲染、通过对剧中人物或角色的认识和把握,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己对事物、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眼光、一种直觉,甚至是有高雅艺术基因在内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教育追求人格定位。近代史上,蔡元培倡导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的五项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全
     
   
卷 首  
 
人格”的教育目标。校园戏剧的最终功能,就是为了给学生人格完美的塑造提供帮助。因为在各种艺术门类中,戏剧是最强调人物性格和行动的审美;戏剧是最突出矛盾冲突和内心抗争的审美;戏剧是用演员活生生的人格来表演、表现,甚至批判角色人格的。坦率地讲,这种“强调”、“突出”和“批判”的宽度、厚度乃至力度,是其他艺术门类所难以比拟的。
  校园戏剧的前景可喜。一是中央政府已经有了对包括校园戏剧在内的高校文化活动的战略思考和具体安排。由全国文联、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就是一例。二是各地政府对校园戏剧的财政投入等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以上海为例,规定上海京剧院每年完成100场大戏进高校,市财政全年补贴300万。其他如话剧、歌剧等也进高校演出,也有补贴。这样的规定,在其他一些省份也有。三是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的交流和交往更加频繁。专业院校和院系,既要认真承办校园戏剧节这样的任务,更要积极开展校园戏剧骨干培训、校园戏剧作品交流和校园戏剧形态研讨等活动;既要加强专业教育、在“深”字上下功夫,又要强调普及教育、在“广”字上做文章。四是随着通识教育的开展,师生对包括戏剧在内的艺术活动的兴趣与日俱增。相信通过各方努力,看戏、学戏、演戏将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投身校园文化的选择,成为他们的爱好,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
选自:《文汇报》(2008-10-10)张生泉(上海戏剧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