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动态
   
许镇焕
  在泛潮汕地区,每年的秋冬季,大大小小的、专业的业余的潮剧团都进入下乡演出的高峰期,而鲜于出现在市区。潮剧出现这种情况由来已久,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没落了几十年的谢神做戏重新兴起,“老爷戏”或叫“尖脚戏”的重兴使广场重新代替戏院成了潮剧团生存的舞台。当年风光无限的戏园如“大观园”等由原来的各剧团按照排期轮流演出的热闹场景,到后来也落得无人问津的境地。改革开放后汕头新建的艺都、林百欣、鮀岛等现代都市剧场每年也只有少量的潮剧演出。潮剧之鲜于都市演出,直接导致原有观众群的慢慢流失,更别奢谈培养新观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汕头市区的不断扩大,城市化人口的日见增长,作为已有五百年历史的潮剧难道要没落在这一时代大潮而为都市观众所抛弃吗?于是卓有远见的潮剧人千方百计为潮剧的都市化谋求新的出路。2013年元月,广东潮剧院主办的“周五有戏”诞生了。“周五有戏”,顾名思义,就是每逢周五晚上都有潮剧演出,演出地点固定在广东潮剧院慧如剧场,演出团体由初定的广东潮剧院所属的一、二、三团和小百花潮剧团轮流参与,到后来扩充为邀请其他潮剧团乃至其他剧种剧团前来进行交流。“周五有戏”,是用现代剧场的视角打造时代的潮剧,与“老爷戏”或叫“尖脚戏”演出连台戏、演出时间超过四个小时不同,它演出约二个小时的单本戏或折子戏。
  时间过去一年多,截至2014年2月份,“周五有戏”演出共计65场次,其中潮剧演出41场(含折子戏专场),其余为潮剧音乐剧、潮乐曲艺杂技晚会、广东粤剧、广东汉剧、正字戏、山歌剧、话剧、音乐杂技剧等。观众人数约达二万人次。除了每场提供100张免费供70岁以上市民观看,其余都是
  11
     
   
潮剧动态  
对外售票,场平均上座率超过五成。
  “周五有戏”是潮剧重新回归都市的新平台,是争取老观众、培养新观众的窗口。自推出以来,随着艺术品位的提升以及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效果凸显,影响殊远,本文拟从二大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剧种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1、一批传统剧目重放异彩。纵观过去一年,潮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一大批传统优秀剧目如《陈三五娘》、《苏六娘》、《续荔镜记》、《告亲夫》、《赵氏孤儿》、《王茂生进酒》、《歌女李师师》、《江姐》、《金花牧羊》、《火烧临江楼》、《春草闯堂》、《汉文皇后》、《莫愁女》、《潇湘秋雨》等,均以全新的面貌为观众所接受;而根据电影版改为舞台版的《刘明珠》更让观众耳目一新。优秀传统剧目的重新打造,不仅传承和发展剧目本身,更在培养演员的同时也培养了观众,一举两得,达到双赢的效果。
  2、一批新剧目应运而生。一周岁的“周五有戏”,除了上演观众熟悉的优秀传统剧目之外,还为近年来各院团排练的演出剧目提供了演出舞台,如《目莲救母》、《梁山伯与祝英台》(现代版)、《洗马桥》、《白玉青虹》、《连升三级》、《刘秀复国》、《大义巾帼》、《罗成挂印》、《状元案》、《后蜀贤妃》、《无品官》、《龙凤宝烛》、《无旨钦差》、《节义夫妻》、《李世民登基》、《赵俊强抢亲》、《无旨钦差》等,这些剧目的排练演出,既充实了剧种的剧目,也让观众理解、接受现代剧场特有的艺术魄力。更值一提的是,由潮剧而衍生出来的、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演出的潮剧音乐剧《恋歌·四季》一亮相,便让观众眼前一亮,音乐伴奏与表演同台的舞台样式打破传统的演出样式,唯美的音乐和传神的表演带给观众别样的感受。她的出现,填补了潮剧音乐剧的空缺。
  3、一批创作剧本剧目相继推出。市场存在着供求的辩证关系,因为剧场演出的需要,则要求剧团除了移植改编剧目之外,创作出新剧目也是剧团必须考虑的重要任务。广东潮剧院二团新创作演出的古装潮剧《换偶记》就是相当成功的一例。说起《换偶记》,相信许多潮剧老观众一听便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当年饰演张幼花的洪妙师父,想起他的“当家弟”的独特韵味,想起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