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泽楷 |
9月22日《汕头日报》刊登了林俊聪先生的《宋代辞郎洲到底在哪里?》,作者以大量的史料阐述佐证了辞郎洲旧址。文中还提及“1962年由林澜、连裕斌、魏启光合作编成潮剧《辞郎洲》上京演出”云,笔者认为此说法有待商榷。《辞郎洲》剧本实创于1958年,且于1959年参加省汇演并被选送晋京为建国十周年作献礼演出,同时于1959至1960年间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江西、香港等地巡回公演,誉满南北。关于该剧的创作,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陈年旧事。
创作缘起
1958年12月广东潮剧院成立后,时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长的吴南生倡议创作潮剧《辞郎洲》,并委由潮剧院副院长林澜负责落实剧本创作事宜。剧本乃一剧之本,犹如木之本、水之源,是剧目成败的首要条件。林澜同志受命不怠,即联合魏启光、连裕斌等组成创作组。三位同仁正值青壮之年,文史功底深厚又充满激情,其中林澜不但是团队管理者,还是知名的文艺理论工作者;魏启光是编剧组组长、旧时剧团文化教员,善于“磨”出好戏;连裕斌则是剧作家兼戏剧评论家,自上世纪40年代末在国内外各大报刊发表一大批曲艺、散文、诗词、戏剧评论。三人强强联合,开始着手《辞郎洲》剧本之创作。 |
然好事多磨,创作之初便碰到难题。陈璧娘是历史人物,创作上必须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再辅以恰当的 艺术加工,不能单凭主观臆断与信手走笔。虽然有关陈璧娘英勇抗元和丈夫张达护跸勤王的故事在潮汕民间多有流传,但大多如星星之火,零零碎碎,难以串成珠玉,有关史料记载亦相当匮乏,这使剧本创作一时陷入“困境”。 |
|
|
31 |
|
|
|
|
|
杀青成戏
三位剧作家并不气馁,竭力尽智,通力合作,不但反复查考了《续资治通鉴》、《潮州府志》、《崖山志》、《新会县志》以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等县志史料,而且“刍荛不忘询”,深入到潮安、饶平、澄海等地搜集有关陈璧娘的传说,向当地人了解潮州畲族的习尚风俗和人文特征、有关畲族首领许大娘的故事,还走访了不少文化界的学者前辈,广纳良言,从中摭拾遴选创作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得到当时京城一位名叫“王修”的文史专家的莫大帮助,成为潮剧史上的一段“佳话”。王修老先生原籍山东,曾任西安博物馆副馆长,虽听不懂潮州话,却因早前观看过潮剧《苏六娘》,被潮剧温婉的艺术所膺服,从此念念不忘,与潮剧结下不解之缘。当他得知潮剧创作《辞郎洲》遇到困难时,特地千里迢迢从北京给潮剧院邮寄来有关南宋末年的风俗资料以供参考。文史知识渊博的他,还向剧作家建议将宋末生活在潮州凤凰山一带的少数民族畲族融汇入戏,以增强戏的乡土气息和人文色彩。与此同时,剧作家们还参考了段红玉、梁红玉、穆桂英等其它描述巾帼英雄的戏曲剧作,以及陈璧娘的《辞郎吟》、《平元曲》等诗作,通过多方收集线索,大致勾勒出陈璧娘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梗概。 |
|
周恩来等观看《辞郎洲》后,与演员合影 |
|
|
3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