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城,以及初露头角的青年演员姚璇秋、吴丽君、萧南英、陈馥闺、谢素贞、黄瑞英等,都是来自当时六个潮剧团的拨尖人才;这是第一次在潮剧团中聚集了一批专业知识分子。包括团长林澜,这支新老文艺工作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色地完成了振兴潮剧的历史使命。 |
1958年成立广东潮剧院时,吴老又一次在更广泛的范围招集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和专业人才从事音乐、舞台美术和理论研究的工作。像李国平、林淳钧、管善裕、陈骅等高校毕业生,就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来潮剧院工作的。这两次聚集的人才,成为潮剧队伍的骨干力量,为潮剧事业做了贡献,这都是吴老为潮剧聚集人才结下的果实。
1960年春吴老倡议并主持制订的《关于提高发展潮剧意见三十条》简称《三十条》)。这是一个推动潮剧全面发展的纲领,对潮剧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三十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剧目问题(有关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和现代剧目的创作);提高表演艺术质量的问题和培养壮大队伍的问题。
实施《三十条》后,六十年代初期,广东潮剧院相继开展对丑行、花旦行表演艺术的整理研究,对一千多个旧剧本的整理研究,以及搜集潮剧历史源流资料、音乐曲牌资料,出版内部刊物《潮剧艺术通讯》等,开创了潮剧前所未有的理论研究工作的新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潮剧艺术水平的提高。
1962年5月3日,吴老在汕头专署文化局召开的全区潮剧团团长会议上讲话,提出“要提倡六名主义,即培养一批名演员、名编剧、名教师、名导演、名音乐作曲、名舞台美术设计”,“在剧团要按他们的艺术水平评薪”,要“提高潮剧艺术人员(包括演员和艺人)的工资待遇。”要在剧团中实行“工资加奖励的办法,以工资为主、奖励为辅”,还提出要评定艺术级别,提高稿费等。吴老敢于提出这些问题并落实措施,这反映了吴老敢为人先的思想.对提高艺术人员的创作热情、加强创作队伍的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创造潮剧的“金色十年”
1956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至1966年十年间,潮剧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之所以辉煌,主要有这几件大事:两次上京(即1957年和1959年两次 |
|
|
51 |
|
|
|
|
|
到北京和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一次赴港,(即1960年5月首次赴香港九龙演出),一次出国(即1960年11月应邀到柬埔寨访问演出),和拍摄五部潮剧艺术影片(即1958年拍摄《苏六娘》、1960年拍摄《告亲夫》、1961年拍摄《荔镜记》、1963年拍摄《韩江花似锦》、1964年拍摄《刘明珠》),此外,1962年还拍摄一部介绍戏曲学校的纪录片《乳燕迎春》。这几次大振潮剧声名的艺术活动是与吴老的组织领导分不开的。 |
对潮剧上京,吴老做了许多工作,因为潮剧是地方剧种,北京人很陌生。吴老请著名学者杜国庠,联系在北京工作的潮汕籍知名人士方方、许涤新、林山、蔡楚生等,做了许多接待、宣传等工作,并争取到中南海演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首次观看了潮剧。
翻开新华通讯社1992年出版的《金色十年》(潮剧历史图片集粹1956-1965)可以看到,这十年是潮剧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是潮剧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是繁花似锦、百花争艳的辉煌年代。这阶段,有1956年“广东潮剧团”的成立,有一批优秀演员和优秀剧目的出现,有几次意义重大的演出和出访活动,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演出,因而使人印像十分深刻。 |
这辉煌的十年,与吴南生的名字密不可分,潮剧的发展与辉煌也离不开他的努力。图册中的照片就像电影中的镜头,凝视历史的珍贵纪录。从中重温吴老和潮剧的黄金时代。 |
镜头一:1957年5月广东潮剧团在北京怀仁堂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上台接见全体演员,毛主席和《扫窗会》演员姚璇秋、翁銮金合影。 |
听吴老说,潮剧第一次晋京演出,在怀仁堂演出结束后,毛泽东主席说了一句话:“字幕好”。潮剧的字幕,也是吴南生大力提倡和督促,在当时全国的戏曲界中应该是最先进的。他组建省潮剧团的时候,就在编制上设幻灯书写和专职放映员,使广东省潮剧团成为第一个使用幻灯字幕的剧团。字幕对于潮剧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
|
|
|
5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