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逐流,一路芳香形成了弋阳腔(江西),海盐腔、余姚腔(浙江),昆山腔(苏州),以及泉潮腔(闽南粤东)等声腔剧种。
南戏流传到各地并形成地方声腔剧种,这朵艺术的奇葩植根于潮汕大地之后,经潮州艺人用潮州方言演唱,因语音、语调上的不同,原有的曲调有了一定的改变,与此同时兼容并蓄了潮州的民间音乐、小调等,故而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声腔——潮腔。 |
下面从艺术传承的角度,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视野来铿锵潮剧特立独行的特质,悉数潮剧应受非遗保护的鸿鸣。 |
行当或角色 |
潮剧行当与已经申遗成功的京剧、昆曲和粤剧一样齐全丰富,有生、旦、净、丑等。唯其如此,还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扮相活脱,身段流云似水、做工程式规范,既富于情感的写意性,又注重现实的故事性。最为称道的是丑行和花旦的表演,尤其糅合了潮汕大地特有的文化与文明,使这支历史悠久的南戏之花经过地方的丰富和优美的转身,形成了独特的韵味和地方的绚丽。如,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业界;丑角的溜梯功更为潮剧所独有。 |
唱腔、音乐与剧目 |
在唱腔上,演唱用真声、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是潮剧在唱腔上的一大特色,用古谱“二四谱”是潮剧在唱念上的一枝独秀。另外,潮剧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以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来表现独特的风格,增强表现力。这也就是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到最精彩处,立即会从后台传来众声“齐唱”相和的帮声,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在音乐上,潮剧音乐更是独具特质,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优美,曲调婉丽,工于抒情。约于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更是如水中百合飘逸多姿,林中画眉婉转多情。它的传统曲牌有二百多支,乐曲存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尤其是研究南戏的重要资料。 |
|
|
55 |
|
|
|
|
|
最富有潮剧滥觞的是伴乐部分,它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并蓄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地方音乐,不仅曲调优美动人,而且管弦乐和打击乐相互配合,在曲调和谐婉转中,能有效表现剧中人物感情的变化和叙事的推进。潮剧伴乐俗称文畔和武畔,指挥由司鼓担任,乐队12至15人。管弦乐伴奏组合分二弦领奏组合,唢呐领奏组合,笛子领奏组合和二胡领奏组合四种。 |
潮剧因乐器的不同组合,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富于特色又以古老著称,善于表现低沉悲怨的情绪与人生,由曲锣、大钹、小钹、深波和铜钟等组成。其“锣花”优美多样,与唱腔交响和谐齐整,“寒蛩科”意境突出,是潮剧锣鼓的特色。大锣组合多用于正剧。如笔者所演的《葫芦庙》;而小锣戏轻巧灵俏,工于表现文雅轻快的气氛与故事,由小锣、小钹、大钹、钦仔、深波等组成,多用于喜剧一类的戏。如笔者所演的《张春郎削发》;苏锣戏则气氛庄严,精于表现壮阔豪放的氛围与情节,由苏锣、大钹、小钹、小锣、月锣、大斗锣等组成。如《闹开封》等。但是,因剧情需要,一个戏可用一种锣鼓组合,也可以在同一出戏中交替使用三种锣鼓。通过跳跃的音色音量和起伏变化的节奏,表现各种剧情需要的情绪和意境。在剧目上,潮剧传统剧目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清传奇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这些剧目辞藻典雅,乐曲古朴、表演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该类剧目故事性强,如下里巴人,极富地方色彩,深受人们喜爱。 |
古音韵与方言一体的语言 |
从语音学角度,潮剧语言直接受潮州方言语音分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8个声调的影响,保留着南北朝以前无轻唇音、无舌上音、牙喉音相混等特质。还有潮州方言保留较多古词语,这样潮剧在文读、白读、文白读交叉情况下,形成了雅俗共赏、壮阔波澜、田园意趣等特点;造就了潮剧古音古词与方言俗语一体,典故和俚谚杂揉,顺口押韵的土语、俗语、歇后语交融等无以替代的语言特点。 |
|
|
|
5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