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信息 梨园群英 潮剧文库 经典剧照 影音欣赏 院团版社
 
曾经繁华的地都戏院
发布时间:2016/5/10 11:03 来源: 作者:陈泽楷

   上世纪70年代末,文艺事业重新迎来发展的“春天”。作为潮汕古老的民间艺术瑰宝,潮剧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


   在众多的戏院中,位于揭阳地都镇的地都戏院受到号称“潮剧最高殿堂”的广东潮剧院的青睐,不少剧目都在这里排练和“杀青”。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多元化文化的冲击等原因,戏曲市场不断萎缩,地都戏院的潮剧演出日益锐减,直至“人去楼空”。那曾经的繁华,曾经辉煌的演出日子被逐渐湮没在岁月的烟尘中,成为潮剧艺人与观众共同封存的珍贵记忆。


   历经长久的禁锢后,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物质文明的快速提升,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潮汕地区的剧场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大演古装戏,为传播优秀的潮汕文化发挥了“主阵地”的作用。当时,潮剧团在一个戏院演个十天半月,乃至一月两月,是家常便饭。


   在众多的戏院中,位于揭阳地都镇的地都戏院受到号称潮剧最高殿堂的广东潮剧院的青睐。潮剧院一二团,演出之余常在地都戏院安营扎寨,一住就是一月半月,不少剧目都在这里排练和“杀青”,比如风靡一时的古装潮剧《张春郎削发》(下称《张》剧),便是于1982年12月8日在地都戏院首演;到了1987年,《张》剧被遴选为参加在京举办的首届中国艺术节,潮剧院一团继续在地都戏院对剧目进行艺术淬磨加工。其时主演剧中双娇公主的孙小华刚生完小孩不久,亦不辞劳苦随剧团“大军”驻留在地都戏院排练了近月。1988年初,由潮剧院一团方展荣、詹少君、林少珊主演的剧目《八宝与狄青》亦是在地都戏院首演,后来该剧还参加了广东省艺术节,获得多个奖项……


   整个上世纪80年代,广东潮剧院一二团受国家、省文化部门委派,多次承担着出访泰国、新加坡、香港等东南亚地区的演出任务。出发前,不少被敲定为出国演出剧目的经典戏出,都选择在地都戏院排演或彩排,接受审查和检阅。那个剧目就更加之多不胜举,其中也留下了诸多趣闻逸事。


   据地都镇一位文化干部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他任地都镇宣传干事,广东潮剧院排演的戏他一出不落,都看遍了,而且每次都是从排练到彩排,反复看了多次,对剧团的演艺人员也十分熟悉。当年的《张春郎削发》、《飞龙女》和《汉文皇后》,他还从剧团得到了剧本。这位干事无限感慨地说:“那时一团的演艺水平,真可谓以‘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来形容”。


   不仅排演和彩排,剧目的录像亦喜欢选在地都戏院进行,潮剧院如此,中央媒体亦如此。1983年中央电视台便曾进驻揭阳地都戏院,录制了一批经典剧目作为资料档案,包括郑小霞、陈学希、林舜卿、李有存等主演的《金花女》,吴玲儿与方展荣等主演的《飞龙女》,孙小华与吴玲儿等主演的《王熙凤》,以及方展荣与吴楚珊主演的折子戏《柴房会》,吴丽君与陈瑜主演的《井边会》,姚璇秋、陈瑜主演的《梅亭雪》,李有存、林舜卿、许仁敬主演的《刺梁骥》等。


   潮汕戏院处处有,为何独钟情于地都戏院?原来该戏院条件环境较为齐全:有戏台可供排练和演出;累了,还有宿舍可休息和居住。戏院内还设有石桌可供演员用餐,石桌撤掉,便可临时形成一个小型排练厅,这样大戏台供导演总体调度排演,小排练厅可另起“小灶”,给演员对戏、练功用。


   据老人回忆说,时任地都镇党委书记的陈壮金喜欢潮剧,是一名十足的戏迷,他乐得无偿为剧团提供场地和方便,也可藉此对剧目先睹为快,有时碰上上级领导或海外客人莅临,还可一同请来看戏。有这样的地利、人和,难怪广东潮剧院喜欢来地都“安营扎寨”,让地都戏院独占风流。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多元化文化的冲击等原因,戏曲市场不断萎缩,地都戏院的潮剧演出日益锐减,直至“人去楼空”。那曾经的繁华,曾经辉煌的演出日子被逐渐湮没在岁月的烟尘中,成为潮剧艺人与观众共同封存的珍贵记忆。


   “熄哀轻叹话今生,默然回首念前尘,空绝影。荣盛闪耀在一朝,落花残败问何时,定宿命”。这首诗或许便是曾经风流的地都戏院的最好注释。


 
 
上一篇: 潮剧著名剧作家沈湘渠讲解《扫窗会》
下一篇: 杨子良野史“流芳” 苏六娘生死成谜
 
 
 
 
 
 
 
 
  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地址:汕头市金平区潮护路6号
                       邮编:505021 电话:0754-88112102 传真:0754-88112104
                       粤ICP备13008716号 粤公网安备44051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