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知识
   
仿龙泉青釉刻划花盖瓷罐 (陈史/摄)
料工作,就把揭阳同行反映的文物出土信息撰文刊登在汇演快报上。刚巧被时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吴南生看到,吴南生非常重视文物,也十分关心潮剧,随即打电话到广东潮剧院了解情况,并且责成时任汕头地委副书记李雪光带队,和广东潮剧院党委委员谢松以及自己,三人一同赴揭阳实地考察。
  古墓挖掘现场更多细节浮出水面
  到了文物出土现场,更多细节浮出水面。1958年大跃进,潮汕大地掀起一个平坟整地的运动。在揭阳糖厂对面,隔河对岸有一座孤坟,当时地方政府想要铲掉孤坟把那一片平整为耕地。坟墓掘开以后,一些随葬物品被挖掘出来,其中一部分迅速氧化损毁。在墓主的枕头两侧,起获了两件珍贵文物,一侧是这个青釉刻划花盖瓷罐,里面还有一些粘稠的液体,另一侧就是那几本《蔡伯皆》剧本。李国平老师说,当时他就实地考察了解到的相关情况写了汇报材料,省文化厅的同志把上报材料整理成文,发表于1961年2月的《文物》杂志,介绍《蔡伯皆》剧本的详细出土过程。
  老先生痛心地说,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出土的剧本存放在文化馆里都生了白蚁,后来烧掉了。倒是因为《蔡伯皆》是传统剧目剧本,有两册被当地业余剧团借去参考,才得以幸存。这也应证了史载的“出土五册,毁三册,现仅存二册”的说法。
  调查事件完成以后,李国平老师就把从揭阳带回来的仅剩两册剧本,连同自己撰写的调查报告以及那个瓷罐,一同交给了当时的广东潮剧院秘书曾炳钦。曾炳钦同志把调查报告及各种文字资料,用信封密封好上交到了省里。由于当年经办的同志认为剧本等是文物,对这件瓷器没有足够的认识,
  29
     
   
潮剧知识  
当时没有一同送上去,而是在广东潮剧院保存下来。
  瓷罐“逃过一劫”成“镇馆之宝”
  为了解瓷罐出土后的相关历史事实,记者还走访了著名潮剧研究专家、编剧沈湘渠老师。沈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这个瓷罐在广东潮剧院保存下来的更多细节。
  “文革”期间,广东潮剧院是“重灾区”。在“破四旧”风暴中,舞台上一切与古装戏有关的东西当然都是“旧”,都应该“破”,连同多数剧本、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均遭销毁,潮剧遭受重创,一片凋零。沈老师说,在那个特殊年代,广东潮剧院的很多藏品都毁于一旦。所幸的是,这个不起眼的瓷罐“逃过一劫”,依然完好留存在剧院中的一个角落。
  2010年,广东潮剧院潮剧艺术博物馆落成,这是潮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成为继承和传播潮剧的“新阵地”。为了收集、保留潮剧文化遗产,广东潮剧院向市民、社会乃至全世界征集有关潮剧历史的资料。“当时听说要修建潮剧艺术博物馆,曾炳钦老人想起这件一直珍藏的宝贝,就把这件用旧报纸封存多年的珍贵文物呈交给剧院。”
  就这样,这件与明嘉靖《蔡伯皆》剧本同时出土、逃过“文革”之后又
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瓷罐,终于“重见天日”陈列在展厅橱柜中,成为潮剧艺术博物馆最古老的藏品,也可以说是“镇馆之宝”,对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潮剧的历史源流,自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花盖瓷罐和同墓出土的明嘉靖《蔡伯皆》剧本(陈史/摄)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