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乐、民歌、歌册、英歌舞、纸影戏等等。不少学者在追溯潮剧起源时都会提及《荔镜记》,我们则认为潮剧的历史应从《刘希必金钗记》算起,该戏本无论语言、韵脚还是内容,都与潮剧关系密切。 |
关于潮剧和白字戏的关系,我们认为潮剧和白字戏同源而不同流,是南戏支脉的兄弟剧种。在清代的潮汕平原,昆腔、潮调、正字戏、西秦戏、外江戏、南下白字戏相互竞争,最盛时戏班以百计。潮剧从正字戏移植来开棚戏及武戏,向外江戏借鉴表演艺术及音乐,增加乐器二胡,也是潮剧与粤剧交流的结果。这些戏种与潮剧相互竞演,促使潮剧迎来了第一次剧目大开拓。
时代变革影响潮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潮剧发展史上有哪些重要的节点?
吴国钦:在潮剧的发展演变方面,有几个重要事件值得关注。首先是潮剧童伶制的演变。潮剧从清代开始推行童伶制,一直延续到1951年。七八岁至十三四岁的童伶,声线虽稚嫩,但经过一段时间教习训练之后,歌声甜美清扬,适合潮州人喜“甜”的脾性。童伶对晚清、民国潮剧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晚清以来,随着汕头港的开埠,在神庙的戏台演出传统潮剧已经不能满足都市文化的需求,于是,商业性戏院开始出现。这使得潮剧的经营管理、经济收益以及受众都发生转变。潮剧开始出现宣扬个性解放、提倡男女平等的剧目,如《人道》《都会的早晨》《姐妹花》等。这是潮剧史上第二次剧目开拓。
五四运动前后,潮汕以及侨居东南亚一带的知识分子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潮剧舞台上开始出现“文明戏”。20世纪初出现的新潮剧有《林则徐烧英鸦片》等,其中还有一些反映华侨及侨属生活的“华侨戏”。文明戏总体数量不多,但为潮剧舞台带来了一股时代气息。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戏班生存困难,艺人星散流落。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潮剧改革聚焦于改人、改戏、改制,具体来说就是废除班主制和艺人工管,废除童伶制,设立潮剧演员培训班,潮剧在50年代迎来“金色十年”。1958年,广东省潮剧院建立,潮汕地区各市县也相继成立潮剧团,业余社团遍布城乡。潮剧团曾先后多次赴京沪地区演出,获得了著名评论家的肯 |
|
|
29 |
|
|
|
|
|
定,潮剧也成为全国知名地方剧种。 南国清音传唱海外
《中国社会科学报》:潮剧是如何在海外生根开花的?
吴国钦:随着潮州人大量迁徙海外,潮剧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主要是东南亚地区。根据史料记载,潮剧在泰国大城王朝到吞武里王朝初期已经以戏班形式流播于泰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潮剧在泰国曾出现两次兴旺期,一时潮剧戏班竞争激烈。1975年中泰建交后,政治环境的变化使潮剧焕发生机,1979、1981、1982年中国潮剧团赴泰演出,潮剧的崭新面貌和精彩节目在当地引发巨大反响,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掀起 |
|
《潮剧史》封面 |
|
|
了“潮剧热”。在泰国潮州会馆的倡议和支持下,泰国潮剧团成立,赴海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潮剧走向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剧种史的撰写方面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吴国钦:首先,我们要将潮剧置于中国戏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存史、存戏、存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努力传递正确的历史信息。潮剧不应该被孤立看待,就剧种写剧种,而应该分析清楚该剧种与各戏种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戏曲发展是一个开放的艺术体系,各地方剧种之间相互学习,移植剧目,借鉴艺术,取长补短。比如,潮剧在演出方面借鉴了外江戏、广东汉剧的唱腔,保留了某些汉剧元素。
最后,我们应关注戏剧史发展和地方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潮剧的生存、发展和粤东地区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
|
|
|
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