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色彩更浓郁。汕头诗人刘麒子就有诗云:“丑艺传神负盛名,清声百唱万人倾。而今一说《柴房会》,到处争夸方展荣”。为了演好《青铜宝剑》十多分钟的潮剧小品,他专门到街头观察卖假古董贩子的动作、表情、语言、穿着,最终以惟妙惟肖和艺术夸张的表演折服了观众。
  潮剧有戏谚“老丑四散来”。回首57年来的艺术生涯,方展荣说:“我对丑行的认识、理解、把握正是从“散来(胡来)”到正规,从繁杂到简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最初接触丑角时,我多半是凭着自己的个人感觉去表演,甚至压根儿就是完全照搬摹仿老师的,谈不上对角色的分析、理解和创造。随着演出时间推移,舞台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开始研究潮剧丑角的表演艺术,希望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在演戏排戏之余,方展荣自称“不务正业”,他学作曲、指挥、拉手风琴、画画,涉猎戏剧小品、潮语歌曲、方言歌、佛曲,“遍地开花”,在艺术的海洋中汲取不同的营养,最终“东成西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挖掘传承潮剧艺术
  “要对自己有信心”

   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拿在手里沉甸甸,方展荣想得更多的是潮剧艺术的挖掘与传承。他难忘自己的老师、潮剧艺术家陈玩惜曾经把一块黑色的戏曲唱盘交到自己手里,语重心长地交代他“要把《桃花过渡》恢复起来,1988年,方展荣根据录音把《桃花过渡》重新挖掘整理搬上舞台,并成功扮演了渡伯一角。在方展荣和众多潮剧同仁的努力下,一大批解放前演出的剧目如《金福戏鬼》、《掷娇媚》、《绛玉掼粿》、《王茂生进酒》等,存精华去糟粕重现舞台,并大放异彩。
   为了丰富自己的创作,提升潮剧表演艺术,方展荣不断学习借鉴其他剧种的优秀艺术,与戏曲艺术家一起交流、学习、演出。1990年,他到四川看演出,就成功移植《无意神医》,1995在福建看演出,又成功移植《大河情》一剧,丰富了潮剧表演的剧目。
   在积累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的同时,方展荣还学习戏剧理论经典著作、艺术评论甚至画论,自己也拿起了笔,写下了不少的艺术心得和评论,出版《潮丑艺谭》专著。近年来他积极履行作为潮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职
  5
     
   
特别报道  
责,到各大中小学、社会团体进行讲学,把他对潮剧的理解向公众进行传播。最近,他还热心撮合广东韩山师范学院一群对艺术怀有热情的师生,对现存的年迈的老潮剧艺人进行口述实录,对潮剧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
  方展荣说,潮剧传承革新,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盲目请外地导演执导潮剧,最终只是刻板地套用其他剧种的形式来表演潮剧。他认为,套用电视剧、歌舞、话剧的形式来革新潮剧,不是创新潮剧而是破坏潮剧。潮剧有自己的音乐,鼓、乐、弦等表现手法,这些都要好好加以弘扬和保护。
  德艺双馨誉满梨园
  乐当配角扶掖晚辈

  方展荣师承陈大筐、杨其国、杨江全,后又经潮剧名丑蔡锦坤、李有存、陈玩惜传授技艺,主要代表作有《无意神医》《古琴案》《蓝继子》《春草闯堂》《八宝与狄青》《飞龙女》《葫芦庙》《老兵回乡》。不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剧目还是潮剧折子戏《柴房会》,这本是方展荣的老师李有存的拿手戏。1980年10月,因为晚上要演出,当时已年届60的李有存演不来,就让方展荣上台去试一试。于是,当时方展荣就在揭阳、桂岭农村演起来了,两个晚上竟吸引大批观众,票房爆满,在回到汕头参加青年汇演时又得了一等奖。就这样,方展荣把《柴房会》和《闹钗》这两个戏传承了下来。
  在表演界,最常见的是抢戏和抢角,但方展荣从来都不去抢,他认为,只要演自己适合的就好,那怕当配角也能为剧情戏趣起到“酵母”和“味精”的作用。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潮剧的新生代们:潮剧和所有中国戏曲艺术一样,要讲究行当法,就是要讲规范、程式、韵味、技巧和表演,技巧是建立在娴熟的基本功上。
  在“无丑不成戏”的潮剧舞台上,方展荣以他诙谐幽默、雍容大方、行云流水、灵动自如的表演,以及宽畅明亮、韵味淳厚的唱腔,饰演了李老三、娄阿鼠等深入民心的经典角色,使得潮丑艺术更上一层楼。方展荣如今拥有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国家“非遗”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诸多头衔,他与吴玲儿主演的《柴房会》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