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热帖
   
  只要是喜欢潮剧的人,一定看过1961年的电影版《荔镜记》。然而,电影受到时间的限制,很多舞台版的情节都被压缩甚至无情地删掉,所以一部完整的《荔镜记》,其实真正看过的人并不多。晚生我也是通过吴玲儿版本录音,才知道原来完整舞台版的荔镜记真容。此次重排此戏,广东潮剧院一团非常严格地遵从原来的舞台版剧本,情节和唱词都没有变化,让我意外之余,更是无限欣喜。尤其在传统潮剧音乐被不断篡改、锣鼓乐渐渐退出舞台的当今潮剧界,此次新版《荔镜记》竟然还把原来的潮乐基本保留下来,真是让我这个小戏迷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比起现在的潮剧讲求什么大场面,动不动就叫十几二十个群众演员登台闹得不亦乐乎,此次新版《荔镜记》在演员方面,就只有五娘、陈三、益春、黄九郎、欧氏、李姐、林大、卓二、小安、小七等十个人。即使是第一场看灯这样的热闹戏,也没有多出一个看灯的“路人甲”。有些人抱怨了:一团没钱请人么?怎么那么冷清!其实我觉得,如此的安排,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中国传统戏剧讲求的就是一种意境之美,只有静心看戏的人,才能体会到戏里的精彩。虽然第一场没有路人在场上,但是幕后的唱词,已经足够表现几百年前古城潮州元宵花灯夜的盛况。
  至于演员方面,如果一味地把姚璇秋、萧南英等老前辈拿来作对比,则要找出缺点并不难。但我想,潮剧能走到今天已属不易,此次看詹春湘、林外贸、戴淑刁等人的表演,放在现在青年演员之列已经是佼佼者,过分苛刻,一方面也是我们对潮剧爱之切,希望年轻演员能“超越前人”,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了现在潮剧传承的必要和紧迫。不可否认的是,演员们在老艺术家的指导下,真正用心在表演,而且举手投足之中,非常严格遵照传统潮剧的表演程式,他们还有时间,他们还有很多提高的空间。我希望大家在意犹未尽甚至倍感失望之余,能更关心新生代潮剧演员的成长,他们现在需要的不仅是磨练,还需要我们的建议和鼓励。
  我很为能看到如此“原汁原味”的《荔镜记》而感动。祝天下潮剧演员越来越进步,祝潮剧越来越好。(转自《潮剧明星网》)
 
  63
     
   
网上热帖  
从《荔镜记》爱上潮剧
青筠
  作为潮剧传承重点剧目之一,新版《荔镜记》5月10日晚在谢慧如潮剧艺术中心上演了。
  戏歇了,弦乐唱腔却仍在脑海里时隐时现,好戏让人微醺。
  对于满座的爱戏人,《荔镜记》这出戏太熟悉了!一声唱腔,一句口白,甚至一段鼓点,与原来的差异,都纷纷自动地跳出来。差异当然是存在的,但观众还是买账的,全剧几处笑点,都听到观众会心的笑声,证明观众对这出新排的戏的肯定还是给力的。感谢老一辈艺术家们,他们有这样的责任感,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再次贡献了他们的艺术,传授给年青一代,延续了传统艺术的舞台生命;也感谢青年演员,他们有这样的勇气,挪过肩头来,负上对于他们来说,还显得很沉的担子。当舞台上重现这个古老的剧目时,相信很多观众都会勾起一些尘埋的往昔情怀,和对潮剧的爱。新版《荔镜记》的欠缺是显然的,然而也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耐心,留
一段时间,等待一个艺术团休的成长。希望潮剧院能够继续开道,出更多好戏,培养更多好演员。(转自《汕头广播电视报》698期)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