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①

图②(陈文惠 摄)
潮剧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剧剧装盔头(俗称“头盔”)是传统戏剧角色身份的象征,是构成潮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潮剧院潮剧艺术博物馆中的潮剧剧装盔头大珠盘盔(图①)和文凤冠(图②)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盔头制作技艺传承人陈衍庭亲手所制,为此,记者走访了从事盔头制作40年的陈衍庭老师。
盔头与潮剧同样已有580多年历史
潮剧盔头是传统剧中人帽盔的通称,是剧装主要的组成部分。记者在博物馆的橱窗中看到,大珠盘盔和文凤冠制作精美,大珠盘盔由橘黄色的羊毛绒线球和白珠点缀,“这种配以珠帘的皇帝专用盔头叫大珠盘盔。”陈衍庭老师介绍,所有盔头的制作样式都是根据剧情的需要,严格按沿袭几百年的剧装“衣箱制”传统套样制作的。大珠盘盔在潮剧《杨令婆辩本》、《红鬃烈马》等剧目就有使用,是宋朝皇帝身份的象征,制作一个这种盔头至少要3天。“文凤冠则是皇后、皇妃、诰命夫人及公主等角色专用,其制作最费工夫,由大约70块碎件组成,约3斤重,制作一件至少要花4天时间。”
“潮剧盔头的制作技艺与潮剧一样,在潮汕地区流传已有580多年之久。”陈衍庭承袭家传,从事潮剧剧装盔头及其工艺制品的制作已有40年,他介绍,潮剧盔头基本制作流程包括:纸板定型、镂刻、缝线烫熨、帽盔边缘加固、镶凸边线及饰线、贴布、彩绘、帽盔内涂防湿漆、组装等。
40年潜心研究潮剧盔头制作
昔时,潮剧的剧装一般由戏班艺人制作,民间也有剧装作坊。汕头市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剧装作坊,如合法、金记等。解放后,这些作坊公私合营,成立汕头市剧装工艺厂。后因老艺人退休、故去,加上“文革”期间古装潮剧停演等原因,现该企业已没有专业从事剧装生产。如今,陈衍庭的私人作坊是我市唯一一家从事潮剧盔头制作的作坊。
陈衍庭从事潮剧盔头制作还得从他父亲陈其盛说起。
陈其盛是潮汕知名木偶及剧装艺人,9岁就入当地纸影戏班(即提箸木偶戏)习艺。潮汕纸影戏班与潮剧一样,都需要有戏棚、布景、服装道具、丝竹锣鼓。那时纸影的装束道具大都由本戏班艺人制作,陈其盛就是在这样的民间纸影戏班随师学艺,练出一套纸影演艺技巧,并先后在当时知名的老梅正兴、三正顺、玉梨、怡梨等纸影戏班担纲主演。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使他练就一套娴熟的纸影表演技艺和制作技艺。解放后,陈其盛一直从事这项手工技艺,成为潮汕著名影戏艺人。
陈衍庭从小受父亲的艺术熏陶,青年时便随父学艺,开始从事木偶的制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古装潮剧陆续重返舞台,需要大批古装戏服。陈家父子开始从木偶转向潮剧剧装盔头制作。40年来,陈衍庭潜心研究,博采众长,渐渐成为这个行当的知名艺人。由他制作的剧装盔头制品涉及潮剧各个行当的帽盔品种,从开始的60多个发展至现在多达上千个造型。他的工艺制品在制作上遵古法制,又不断创新,造型准确、工艺精细、用料考究,不仅为广东潮剧院专用,还颇受粤东、闽南、香港乃至东南亚等地潮剧戏班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