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少珍《井边会》剧照
“肩挑桶儿步踉跄……”,随着一声“苦啊”的道白,“李三娘”边走边唱来到台前,高挑的身形,坚实的声线,给我留下不错的第一印象。整折戏下来,唱腔、表演都带着传统戏味儿,着实颇为难能,虽然不能与前辈相提并论,但在当时的潮剧舞台,唱这折戏,也是不二人选。朋友说,她叫邓少珍,潮剧院一团的演员。哦,想起来了,上世纪80年代,家里有一盒录音带叫《潘金莲》,便是她唱的,封面印有她的人物扮相,那时她还在普宁潮剧团。算起来,邓少珍其实也很早出名,80年代便是剧团主力,只是屈居于区县剧团,受关注程度不是很高。不过,这一次的看戏,倒是让我牢牢记住了她的名字。
后来跟邓少珍有过几次接触,才知她出自梨园之家。父亲邓慈是原普宁剧团的“大咖”,集武丑、净、老生于一身,各种角色手到擒来,潮剧艺术家方展荣称其“一人千面、演而不火”,尤其是其在《白蛇传》中塑造的那个“不懂爱”的法海形象,让人经久难忘;叔父邓炎松是普宁剧团名净。黄俊义——谱写过《杨门女将》等一批经典剧目的知名作曲家,是少珍的公爹,而夫婿原也是剧团灯光师;胞妹邓琼瑜曾在广东潮剧院二团当演员。这些名字我都基本都知道,只是原来不知道他们就是一家人!一家有五个人吃“戏饭”,这在潮剧界即使称不上“绝无”,也算是稀有了。正是受父辈影响,少珍自小对潮剧颇有好感,16岁时通过筛选被吸收进普宁潮剧团当演员。那时正值恢复古装戏,启蒙老师林婉华见她是块料,便大力培植,给她开闺门旦行当,并以《柴房会》的莫二娘一角“以戏带功”,教她水袖、身段等当行基本功。如新苗得沐阳光,少珍很快便成为剧团主角,12年间,先后在《孟丽君》《白蛇传》《西湖公主》《白玉扇》《真假驸马》《青蛇传》《杨门女将》等近20部大戏中担纲演出。有意思的是,有两出剧目是父女同台:一是《绿牡丹》,少珍饰花碧莲(武旦),父亲饰纨绔子弟乐一万;另一是《真假珍珠旗》,父亲演大奸臣庞洪,她演庞刁花,两人扮演父女。
1991年是邓少珍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潮剧艺术家吴木泉“发现”了她,将她荐举给时任潮剧院一团团长的黄瑞英。进入一团后,邓少珍幸会了人称“戏布袋”的林舜卿,正是林舜卿手勤心热的无私授艺,使她在一团站稳了脚跟,不到两年,便在《苏六娘》《王莽篡位》中扮演主角,1994年初两出戏在新加坡演出,获得海外乡亲好评。人生,关键往往也就那几步,邓少珍幸运地走对了路,入对了行,又先后几次喜遇“伯乐”,因此才有了艺术上持续发展的后劲。
熟悉的人都称道邓少珍“高调做戏、低调做人”,她这一舞台和人生态度,主要得益于“家训”,家里都是内行人,对她要求自是不一般,从而养成她不计得失、服从角色的良好艺德。她膺任一团女演员队队长多年,像“大姐头”一样带好榜样,甘当幕后英雄,常常担任后台歌独唱、领唱,没戏的时候便主动“帮声”。近些年,邓少珍逐渐从“红花”回到“绿叶”,把中台“腾”出来,以衬托新人,而剧种不正是靠这样代代薪传而生生不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