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传报道 演出排期 宣传海报 购票指南 慧如剧场  
 
潮调潮腔婉转悠扬 南国奇葩四海流播
发布时间:2016/11/14 11:03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作者:李德鹏

方展荣(右一)主演潮剧《节义夫妻》

潮剧《刘明珠》

姚璇秋传承潮剧传统折子戏《扫窗会》

 

  享有有"南国奇葩"美誉的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潮剧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2006年,潮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广东潮剧院开拓创新,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着力继承、保护潮剧剧种特色,推动潮剧艺术保护、传承、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成效。

  潮剧历史迄今已超580年

  潮剧是以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诞生于古潮州,曾有潮腔、潮调、潮音戏、泉潮雅调和潮州白字戏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始名潮剧。它流行于粤东、闽南、海南岛、港澳和台湾,并很早传播到东南亚国家。上世纪80年代,随着海外潮人的足迹,潮剧远徙到欧美和大洋洲。1975年,广东潮安县凤塘的明代墓葬中,发现了一个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最后一行书"宣德七年六月日在胜寺梨园置立"。宣德七年即1432年,抄本标明"正字"是说以官话演唱,但在戏文中的宾白,却夹用不少潮州方言俚语。广东潮剧院原副院长、潮剧史研究专家林淳钧据此判断,潮剧的发端,当由此而始,迄今已超过580年。

  潮剧是由宋元南戏衍化而来,是南戏的地方化,是南戏流播四大腔系之外的另一腔系——"潮泉腔"。潮剧戏谚有"正字(南戏)母生白字仔"之说。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记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钧在《广东新语》中也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戏,曰"潮州戏"。林淳钧指出,以前潮剧戏班信奉的戏神田元帅,就是一种明证,田元帅可是说是潮剧的一张身份证,因为南戏系统的剧种都拜田元帅,戏神就是田元帅。

  潮韵浓郁其歌轻婉动听

  潮剧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明清之际番禺人屈大均和清代四川人李调元都曾在自己著作中记下他们对潮剧的印象,即"其歌轻婉",他们以外地人的敏感捕捉到这个剧种的风格特点。

  潮剧最主要的特色在于它的唱腔和音乐,比如调式有"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五调"、"反线调"等。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潮剧伴奏使用弦诗、笛套、杂曲等传统的潮州音乐,先后吸收民间锣鼓、古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乐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演奏特点。潮剧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潮丑与彩罗衣旦这两个最有喜剧色彩的行当,是该剧种极富特色的行当。

  戏改引领潮剧再发展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52年,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大会在武汉举行,这是潮剧第一次与众多剧种交流。潮剧献演的是传统锦出戏《大难陈三》,人们为这个古老剧种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但他们也注意到当时的潮剧用的是童伶。

  新中国成立前的潮剧实行童伶制,童伶是演出主力。童伶是卖身的,契约期间,童伶没有人身自由。童伶制维持了潮剧的发展,又阻碍了潮剧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被全面废止,废除童伶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潮剧改革的一个内容,戏改完成了改戏改人改制。而广东省潮剧团的成立标志着潮剧进入黄金十年,这是第一个获得官方身份的潮剧艺术团体,负有对外交流、对内示范的职责。

  上世纪50年代末,潮剧分别于1957年、1959年两度晋京,并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演出。京剧大师梅兰芳赠书,田汉赠诗,老舍、曹禺、阳翰笙等文化名人因潮剧而结缘潮汕。随后,潮剧团以国家派遣之名出访柬埔寨。1960年,潮剧团赴香港演出受到热烈追捧。潮剧电影的流播,引发了东南亚的潮剧热,潮剧的声誉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而来的还有深层的文化认同感。

  保护传承繁荣地方戏曲

  潮剧是潮汕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汕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保护与传承,是地方戏曲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在广州成立"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2012年9月24日,第四届潮剧节在汕头开幕,潮剧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广东潮剧院致力于潮剧传承发展,着力提升潮剧传承水平,构建潮剧保护体系。在建立健全传承机构和制度的基础上,广东潮剧院深入对潮剧艺术进行全面普查,挖掘整理确定了一批尚有艺人可担任传承人的潮剧古典剧目,作为艺术保护、抢救和传承工作的启动项目,分期分批进行保护传承,指定潮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方展荣等一批专家为传承老师,先后组织传承了《扫窗会》《闹钗》《认像》等30多个潮剧传统折子戏,在传授老师的指导下有近百名青年演员参加培训和演练。同时,广东潮剧院还积极开展潮剧非遗交流传播活动,加强潮剧非遗设施建设,重视潮剧艺术资料保护建设,打造潮剧校园活动品牌。

 

 
 
上一篇: “文化大餐”送到家门口
下一篇: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为潮剧发展不余遗力
 
 
 
 
 
 
 
 
  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地址:汕头市金平区潮护路6号
                       邮编:505021 电话:0754-88112102 传真:0754-88112104
                       粤ICP备13008716号 粤公网安备44051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