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海潮》深情地演绎了潮汕人的家国情怀。
5月27日、28日,广东潮剧院新编创的潮剧《望海潮》在广东省友谊剧院上演。该剧是“永远跟党走——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场大型舞台艺术精品展演”作品之一。
87岁的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来到现场,为《望海潮》点赞。这是她第二次观看《望海潮》,今年1月份在汕头首演录制时,她也专门到场支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传承人,姚璇秋赞赏《望海潮》的创新与传承。
依托“侨”文化,以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历史为大背景,讲述华侨华人爱乡和爱家人的故事。《望海潮》剧中,有百年华侨的奋斗史,有改革开放的变化。编剧、总导演陈晓琳表示,这是一部跨度近百年的“年代剧”,“从上世纪30年代下南洋一直到2020年抗疫,以大的时代脉络展现潮人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做这部“年代剧”,陈晓琳选择从一个华侨背景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切入,呈现时代背景下的集体记忆。她说,戏里的男女主人公彼此相爱,却在特殊时代背景下错过;而上世纪30年代送丈夫“下南洋”的那些潮汕女子,很多也是等白了头也等不到丈夫回来。“这种集体记忆特别能引人共鸣”。
创作期间,陈晓琳多次到潮汕地区采风,接触到不少改革开放历程下的真实故事。剧中男主角周兴潮的原型就是一个经历了时代浪潮的华侨,“他身上有很多时代元素,比如知青、返城、招工、下海等,故事一下就落在这个人物身上”。
现场不少潮汕观众觉得,周兴潮就是典型潮汕人。他敢拼敢闯,身上体现了潮汕人的拼搏、孝顺、刻苦耐劳、诚信担当等品质。“借助这个人物,穿针引线,将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代表性时期的事件串了起来。”陈晓琳表示,从他身上,观众也可以感受到潮汕人创业成功的内因,那就是他们能在时代大潮中勇于抓住机会、在机会的加持下努力奋斗,最终取得成就。
这部戏取材于汕头本土,剧中提到的过番、竹篮、水布、汕头大学、海湾大桥、牛田洋、工夫茶等元素,包括故事发生地的地毯厂等,加上演员们纯正的潮汕话演绎,这些都是海内外潮汕人耳熟能详的。
作为一部新编创的现代潮剧,《望海潮》不仅深情地演绎了潮汕人的家国情怀,在题材、舞美、灯光、服装等方面,也把现代化的声、色、光、电应用到舞美中,将古老的潮剧更加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