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院动态 一团动态 二团动态 市团动态 公告栏  
 
“一代宗师”的潮剧人生
——郑一标在潮剧界首创导演制,执导30多部经典剧目
发布时间:2021/11/28 11:03 来源:汕头日报 作者:梁卫群

微信图片_20211202160708.jpg


微信图片_20211202160704.jpg

郑一标(前排左一)为演员讲戏(资料图片)


  他是潮剧的第一位导演,是潮剧导演制的奠基者和先驱者。他创建的导演制在潮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带领新文艺工作者与老艺人合作,以西方理论结合传统文化,使潮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出最美的花,一批经典剧目问世并盛演不衰,一批演员迅速成长并扬名海内外。


  他是被誉为“一代宗师”的潮剧导演郑一标。


  积极参加爱国运动,通过话剧发声


  郑一标原名郑翊标,20世纪40年代就读的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档案记录里,记的仍是“郑翊标”,在大学期间,他给自己改了名,“郑一标”,“一”,简单、专一。


  潮汕观众对他非常佩服,以前曾有不识字的观众,看字幕演职员表虽看不懂,但提起郑一标,就跟人说,那个名字中间有一划的。


  郑一标5岁由父亲带着从泰国曼谷来到樟林故乡。作为长子,郑一标被父亲要求学习中国文化。樟林松庐,现在是名人故居,是父亲发家之后,汇款建成的,二楼的书斋,他一住9年,从小打下严实的国文基础。14岁那年又回到曼谷,继续念中学。现在能找到1938年他初中毕业时在《暹京新民初中部(第六届)毕业特刊》上执笔的《编辑余谈》,很惊喜能读到这段文字:


  毕竟,在秋风萧瑟里,这册小小的刊物,终于在一半儿惊怯,一半儿惭愧中,急促地开了花,结了果。


  说也脸红!似我们这般才薄学浅,经验不富,阅历未丰的青年人,当然不敢希望有什么宏篇巨制可以拿来陈列在社会人士的面前。我们之所以不自量力出版这小册,其用意只不过想留下雪泥鸿爪,牵住一丝丝的记忆。保留住这些东鳞西爪的往日事迹、书堂掌故,以备后日花晨月夕,展书追怀,藉慰离情遐思而已,此外并不敢有什么奢望。


  ……


  在这世界风云紧急、祖国炮火连天的时代里我们切实地感觉到肩头担子的重大,因此,对于此刊物的编辑,我们也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地网罗关于救亡及唤醒民众的文字,虽然我们知道自己的喊声是微弱得可怜,但,精卫衔微,我们终抱定能有“一分力量就出一分力量”的宗旨做去。


  ……


  可以看到他用词虽谦,但文字已颇老道了。这篇《编辑余谈》,确如引文所言,令我们今日“花晨月夕,展书追怀,藉慰离情遐思”,从中我们还读到这些热血少年日后为国奔驰而蓄势的力量。


  1939年,曼谷的中文学校不让办,侨生们纷纷往昆明继续求学。郑一标开始新一轮的外出求学。在战火纷飞中,坚定地成长,他的爱国热情在民族危殆之际强烈迸发,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并用话剧发声。闻一多先生对他影响尤深,为了追随闻先生,他从外国文学系转入中国文学系。


  1946年毕业,他回曼谷时,身边已有太太韩瑛和两个儿子,一个2岁,一个10个月,颠沛海上一个月始抵岸,其中艰险,难以尽述。


  但他却放着偌大家业不去继承,去中华中学当教师,并创办中文刊物《影剧春秋》,掩护进步剧社地下活动。


  执导第一出戏引轰动, 219天不间断演出


  1949年底,他因从事地下进步活动被泰国当局所不容,孤身从曼谷回中国。


  他本来要去北京当电影导演,途经汕头的时候,当时吴南生、李雪光、林澜把他劝留。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国土改运动正进行,郑一标以文人的方式参与了这场社会大变革,他们成立潮汕文工团,排演方言歌剧《赤叶河》。


  陕北秧歌剧《赤叶河》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继《白毛女》之后创作的第二部民族新歌剧。这部戏拿到潮汕之后,彻底潮化,剧本当地化、口语化,方言歌朗朗上口,舞美设置突破人们的想象力,人物真实可信。这是郑一标执导的第一个大戏。这部戏当时有多轰动?纵横潮汕8个县,所到之处,人山人海。文工团的人靠两只脚板走完一程一程的路,布景、道具都是靠板车拉的,剧场很少也很破旧,主要还是靠搭台,长短不一、厚薄不等的木板铺就一个个临时舞台。但他们到一处,风靡一处。从8月份开始,一连219天不间断演出,观众达到60多万人次!


  现在很多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还记得这出歌剧,甚至能哼唱出其中的主题曲。姚璇秋进潮剧团之前,看过《赤叶河》,对这个戏印象很深,她特别记得吴峰扮演的狗腿子收租时,从斗里抓一把粟在手上吹一下,吹完拿起来咬,咬完吐掉那活灵活现的样子。那时可想不到日后会成为同事。


  潮汕文工团撤销的时候,大多数人进了潮剧界。1953年郑一标分配到剧改会,开始融入潮剧。


  1951年,存在150年的童伶制中止,解除了童伶人身的桎梏。当时童伶是演出的主体,长期以来,戏班已形成音乐适应童声的曲调模式,在没有童伶的情况下,他们找女演员顶替,女演员能唱原来童伶的调门。有的剧团便形成满台生旦都是女演员的状态。为了让成年男演员能够上台,需要把调门放低,道理简单,实际上考倒无数作曲家。至今,潮剧舞台男小生仍非常难得,原因就在于潮剧小生唱腔问题并不能很好解决。


  童伶年纪小,原来唱做念打全赖教戏先生教就,先从发音开始,练习含、咬、吞、吐,务求字正腔圆,然后再练习艳段、锦出,之后再“行戏”,就差不多可以出台。这批童伶变声了,换一批新童伶,仍是这么教,算是铁打的先生流水的童伶,戏班的艺术特色在很大程度上由教戏先生决定并承担。教戏先生也是由童伶过来的,几乎是踏着前人的足迹前行,传承有之,创新则难。随着1951年童伶制的结束,戏剧改革期待潮剧舞台有新的面貌。


  首创导演制,多部剧目被拍成电影


  现代导演制成为解开这一局面的钥匙。


  1953年,正值粤东举行传统剧目会演,并准备于当年秋天参加广东省戏改工作汇报演出,《扫窗会》等四个折子戏是参赛剧目。郑一标与三正顺的名教戏卢吟词合作,具体负责《扫窗会》的加工提高工作,挑选入戏班刚半年的正顺剧团青年旦角姚璇秋和怡梨的翁銮金分饰两位角色。郑一标重点分析剧本,帮助演员深入角色,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经过数月排练,几个剧目一炮打响,《扫窗会》评价最高,认为表演细腻传神。之后,他陆续执导《陈三五娘》《苏六娘》《闹钗》《辞郎洲》《松柏长青》《万山红》等三十多个剧目,在观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荔镜记》《苏六娘》《闹开封》均拍成电影,成为潮剧珍品。


  郑一标带领其他新文艺工作者及老艺人所创立的导演制,以中外戏剧理论为基础,引导演员理解剧情,创造人物;同时,以新的美学理论,调动服装、布景、化妆、灯光等方面为塑造人物的最高要求服务。导演便是这个二度创作的总指挥。


  实行导演制的潮剧面貌从而迅速改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潮剧舞台有很大变化,原因有多方面,导演制的创建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它大大提高演员的理论水平和剧目演出质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名的演员,得益于导演制的培养。


  1956至1966年,潮剧史称“金色十年”,对一个戏剧来说,一切的辉煌只关乎两件事,作品和演员,关键在于出戏、出人,这十年,潮剧由粤东一个剧种而全国知名,是史无前例的。


  潮剧名丑方展荣衷心地说,过去是演戏,然后就出现演行当,到了一标先生是重视人物,不单是戏、行当,而最重要的是人物,刻画人物。


  他的作品时至今日,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仍代表剧种水平的巅峰,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今年是郑一标先生百年诞辰,我们深深地怀念他。


 
 
上一篇:
下一篇: 本身一部潮剧史 银丝缕缕织歌楼
 
 
 
 
 
 
 
 
  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地址:汕头市金平区潮护路6号
                       邮编:505021 电话:0754-88112102 传真:0754-88112104
                       粤ICP备13008716号 粤公网安备44051102000031号